發布時間:2025-04-09
綠色精制過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2006年6月立項,2009年12月通過教育部組織的考核驗收。中心始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經濟主戰場,圍繞高端化學品的綠色精制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以(1)綠色結晶精制技術與裝備(2)功能分離膜設計與裝備(3)高端精細化學品的研發與設計(4)化工分離過程強化與安全為主要研發方向,開展從分子設計、產品開發、設備創制直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貫通式研究。中心成功研發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備,完成了200余種產品的綠色精制技術開發并實現產業化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中心開發的綠色結晶精制技術在華北制藥、山東魯抗、新華制藥等幾十家國內大型企業推廣應用,顯著提高了藥物的藥效和生物利用度,保證了人民用藥安全;開發的綠色、高效的功能分離膜及分質結晶新技術在發電、煤化工、鋼鐵、精細化工等眾多行業的碳捕集和高鹽廢水處理項目中推廣應用,解決了二氧化碳和高鹽廢水排放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開發的綠色精餾新技術在中石化、中石油等幾十家石化、煤化工等大型企業大規模推廣應用,顯著降低了過程能耗與三廢排放;開發的高純電子級化學品、防腐新材料等化工產品在新能源、海洋裝備等領域大規模推廣,有利促進了我國從生產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在天津大學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形成了化學、化工、材料等多學科交叉、老中青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的創新研發團隊。團隊固定人員75人,匯聚國家級人才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15人,工程技術研究人員占55%,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占35%,具有博士學位81%;在17個行業協會、標委會和學會內任職11人。近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3項,集體榮譽3項,個人榮譽或稱號12項;承擔各類項目543項,實到經費2.8億元,其中橫向項目收入占比達45 %。與華北制藥、天津瑞普、中石化、中石油、山東魯抗等上百家企業合作建立新技術和新產品生產線百余條,建立了3個聯合實驗室;參與天津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河北省生物制造產業聯盟、維生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共建,拓展了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渠道;與中國化工學會、中國顆粒學會、中國石化聯合會等學會和協會合作,組織國內外會議10余次,開展企業人員培訓、工程技術交流、公益科普宣傳等上百次,培訓各類工程技術人才2000多名;為合作企業提供各種分析測試服務,開放共享11000機時/年。同時,注重培養人才的國際視野,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等10余所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了深度合作。
在近中期任務目標與未來發展規劃方面,中心將在天津大學和技術委員會的領導下,通過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和國際化的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創新高端化工產品綠色精制關鍵技術和設備,助力"雙碳"和"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同時,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強化工程技術開發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協同,助力天津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團隊有志將中心建成為中國高端精細化學品綠色精制技術研發和工程化的領航者!
聯系方式
地址:中國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郵編300072
電話:022-27405754
聯系人:郝紅勛、周麗娜
官方公眾號:nerci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