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3-06-05
機械工程學院孫濤:教育孕育未來,科技彰顯實力,人才是戰略資源。三者既辯證統一又互為核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承擔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也肩負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責任使命。天津大學正在實施的新工科建設,就是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的生動實踐。
面對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培養應對這些挑戰和未來變化的創新拔尖人才,是新工科建設的主要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新工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眾多不確定的挑戰。基于此,不論是課程設置還是實踐平臺建設,都要努力培養學生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堅實的數理基礎、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于接受挑戰和不畏失敗的精神,以及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廣闊的全球視野。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借助科技對教育的反哺,同時也依賴于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和人才隊伍對教育教學的傾心投入。
自動化學院賈宏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體的作用。
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其中,教育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科技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推動;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人才主要經由教育培養而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助力教育改革、發展、創新;人才是教育和科技進一步革新的關鍵智力資源,沒有人才,教育和科技就很難發展。可以看出,只有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視為一個整體,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與實現。
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教師的主動性?一方面要實現科研方向融合、學科融合,在交叉領域找突破。再有要加強產教融合,和我校儲能平臺合作,與國網、南網等電力能源頭部企業深度合作,探尋新的科研方向和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天津大學-南網儲能與智能配電聯合研究院,為企業解決重大科技難題,不空談,真正解決國家電力能源技術發展需求;鞏固師徒融合、師生融合,實現精神傳承,技術傳承,發揮黨員能動性;進一步開展思政、科研、教學融合,發現國家真正需求,面向國家痛點,敢于邁向我國最艱難的技術“無人區”,進入最大、最難、最苦的科研領域。通過融合積極發掘和培養人才,培育新生代愛國科研領軍人才、教學人才,培養德才兼備、德學兼修、有家國情懷、有擔當的高素質卓越人才。
智能與計算學部劉秀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作為天津大學的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信心滿懷,未來工作中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四個面向”,緊扣“三新一高”要求,以創新引領發展,切實履行“四服務”職責,始終以科學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大國工匠精神作為銳意進取、拼搏奮斗的動力源泉。積極推動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為我國信息領域發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能。牢記立德樹人初心,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學生搭梯筑橋、提燈引路,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馬克思主義學院王磊: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我們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我們堅持改革創新,開辟網絡思政新陣地,建設好全國高校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馬克思主義學院程斯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黨的二十大在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指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充分反映出黨對中國式現代化規律性認識的深化,彰顯了“抓關鍵”的戰略考量。
“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論述精神的一個關鍵。一方面,要把教育、科技、人才視為一個有機融合、密不可分的整體。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我們天津大學所擔負的工作,恰恰是三者的交匯點,當前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迎來了新的更大的戰略機遇。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找準、認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領域,在整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系統中的定位及功能。思政課教師所開展的思想理論教育宣傳工作,直接彰顯著整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體系中的根本性、方向性、核心性問題。只有具備這樣的清醒認識,才能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持續打造思政“金課”的實際行動,助力于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發展、人才第一資源的培育、創新第一動力的激發。
環境學院宋春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人才工作的使命和價值所在。國家重大戰略推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進到哪里。根據一流大學建設要求,加快新工科卓越人才培養,是服務國家的重中之重。在此過程中,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結合學科發展特點制定與新時代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編制科學的人才培養規劃,著手研究制定支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舉措,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創新與改革,對于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人才越來越站在經濟社會發展最前端,越來越與國家民族事業同頻共振。
教育學院郄海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既是推動和引領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主體,也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同時還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理念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一要樹立“大教育觀”。全面認識高等教育在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系統思維、全局意識和全球視野認識和指導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二要深入推進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構建一流學科體系,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深化教育治理體系全面創新,完善教育評價制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三要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關鍵核心技術策源地的作用,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強有組織科研,實現從0到1的突破。四要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構建協同創新生態。探索尊重創造、崇尚原創、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構建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產業界等多主體協同機制,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編輯 焦德芳 莊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