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3-07-21
讓天大的成果轉化氛圍濃一些,再濃一些
用高質量項目支持地方經濟建設
本站訊(記者趙暉)醋酸乙烯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產品缺口巨大,但技術先進國家,拒絕向我國出售最先進的乙烯法醋酸乙烯生產技術。天津大學張敏華團隊面對卡脖子問題,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基乙烯、醋酸乙烯成套生產技術“、”乙烯法醋酸乙烯成套生產技術“和”煤基醋酸乙烯成套生產技術“,獲授權發明專利14項。成果實現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并在我國多家企業實現了轉化,建成和在建7套醋酸乙烯生產裝置,醋酸乙烯年產能120萬噸。經濟社會效益顯著,企業近三年新增銷售收入88.55億元,利潤12.29億元,稅收4.31億元,累計專利許可費2.37億元。這個月團隊一些科研人員發現自己每個月的個人所得稅突然少了,學校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紅包”已經“到賬”。
如何激發科研團隊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科學家創業的短板在哪里?如何遴選有市場化前景的科研項目?如何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支持地方經濟建設?……
探索打通產業化“最后一公里”,激勵青年師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是天津大學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以來重點調研方向、改進方向,出臺了一系列實招舉措,讓成果轉化氛圍在天津大學濃一些,再濃一些。
深耕天開園 支持地方建設
今年以來,舉全市之力打造的天開高教科創園被視為天津創新發展的新策源地。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向全校有志創新創業的師生發出號召——到天開園建功立業!他期待更好地發揮大學在創新人才、知識和文化上的優勢,集聚力量開展引領性科技攻關,產出更多原創性成果,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學校指導、政府支持、企業運營”為模式,天津大學成立了天津大學天開科技園有限公司。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高標準建設天大天開園。
項目是科技硬核創業的基礎。據統計,近年來天津大學授權專利數量逐年增加,2022年超過2400項,其中不乏專利金獎。通過多次摸排調研,天大瞄準產業需要,遴選的首批項目都是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最迫切的。
開出第一筆發票,申請第一個知識產權,簽訂第一個技術開發合同、第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合同……天開園揭幕之際,天津大學用一系列“第一”展現出這所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延綿一百多年的基因——創新和實干,如今天津大學已經遴選出首批28個,第二批15個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適合產業化的硬核項目入駐天開園。
對于成果轉化,天大力爭給與立體服務——建立與地方政府、頭部企業、金融機構的合作渠道,形成多維度、多觸角的技術轉化完整鏈條。推動校內實驗室、科研儀器設備等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加強對天大天開園及創新創業項目的宣傳報道,持續提升天大天開園及天大特色創新創業生態的社會影響力。通過持續調研分析,今年年內學校還將出臺提高入駐天開園項目成果轉化收益留存比例措施,逐步完善天津大學的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為首批每個入駐團隊都安排專人提供一對一服務。
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是高校的責任。天津大學制定并實施天津大學科技創新服務天津經濟發展行動方案,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前瞻謀劃布局,集全校之力,以科技創新服務支撐天津市高質量發展。
挖掘知本富礦 培育產學研用大項目
今天的中國已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知識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是“知本”的富礦,以工科見長的天津大學不斷在“知本”富礦中掘金。
通過多次摸排調研,天大全面摸清師生校友成果轉化項目及專利底數,建立科創項目儲備庫,對儲備項目進行產業化判斷和培育,完善項目遴選機制和培育體系,通過概念驗證完成專利的技術維度及商業維度的判定,并形成專利與人才團隊、產品、技術服務的融合。對有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天津大學及時開展專利布局工作,推動產生多項專利密集型成果,為成果轉化提供高質量專利保護體系。今年上半年,科研院繼續優化組織天津大學自主創新基金-成果培育項目。調整工作思路,構建導航分析-成果布局-市場驗證長效機制。前期委托天津審協中心就卡脖子技術進行專利遴選。科研院梳理核心技術學科帶頭人重點通知,廣泛征詢,外請專家遴選,最終遴選出的15個擬立項課題,以服務一線科研教師為宗旨,科研院聯合多家知名知識產權專業機構共同舉辦了“線上云對接”專利導航項目對接會。截至目前,15個課題項目均已完成立項撥款工作,均已逐項簽訂導航專項委托合同,各項目正在有序開展。
5月19日,天津大學舉行了“首席技術轉移官”聘任儀式,以“需求導向、市場運作”的模式推動成果轉化工作。新上任的“首席技術轉移官”——徐新元表示,技術成果轉化是一項技術活、市場活,而概念驗證是成果轉化的核心工作。未來,他將引入國際先進概念驗證技術打造天大自己的驗證中心,通過研用融合和產創融合完善商業生態系統,提升學校技術轉移效率。引入市場化團隊,組建專業化技術轉移官隊伍,一對一主動對接學校優質科技成果,天津大學正在積極探索優質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難的問題。
“做校友創業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這是天津大學宣懷學院院長劉毅的口頭禪。他是我國首位擔任高校創業學院院長的民營企業家。在他的提議下,由天津大學知名校友發起設立了北洋海棠創投基金,用資本的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由智變金。
每個月,投資人們都會在校友會、合作辦、技術轉移中心等部門的牽線下,深入實驗室參觀 ,與科研人員交流。訓練有素的“紅娘”擁有敏銳的“嗅覺 ”,能企業家快速找到感興趣的科研項目。
“政策“護航 行穩致遠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推進成果轉化,營造創新創業氛圍,離不開政策保障。
為了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對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予以現金、股權等多種形式獎勵,營造良好的成果轉化氛圍,天津大學出臺了《天津大學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個人所得稅申請減免實施辦法》,對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予以現金獎勵以及合法、依規的所得稅減免。
天津大學石油化工技術開發中心對外簽訂的“安徽皖維高新0p料股份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乙烯法醋酸乙烯裝置技術許可及工藝包”合同中,7項專利技術許可2200萬元授權企業用于轉化生產醋酸乙烯產品,為了使相關科研人員盡早取得成果轉化收益并享受所得稅減免,政策出臺后的第一時間對已經到賬部分的成果轉化收益進行了現金獎勵公示,使科研人員切切實實拿到了成果轉化的真金白銀。這樣的舉措強化了激勵導向,引導更多的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工作、享受成果轉化政策、收獲成果轉化獎勵,為學校營造出良好的成果轉化氛圍。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推進成果轉化,天津大學進行頂層設計,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2023年3月25日學校印發了《天津大學高水平自然科學類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其中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獎,目前已經啟動該獎的申報工作,由學院統籌考慮推薦;主動對接學院,鼓勵將成果轉化列入分級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此外學校還出臺政策支持在校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在職教職工也可以離崗創業,學校也鼓勵一部分具有創新創業熱情和能力的教職工到企業兼職。為了幫助更多初創科研團隊走穩創新創業的第一步,天津大學構建了以創投基金群、創新創業課程、創業大賽、創業加速營等“九個一“組成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鼓勵幫助師生掌握更全面的創業知識和能力。天津大學校友企業家還募捐1000萬作為專項基金,重獎大學生優秀項目;捐贈3600萬元,全面支持創業學院建設發展,用真金白銀支持年輕人追夢。
主題教育啟動以來天津大學共梳理了三輪問題清單,校領導率隊調研的選題有12個,已開展調研120余次。針對科研成果轉化氛圍還不夠濃的問題,天津大學積極整改,力爭讓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規模進一步擴大,開展成果轉化的氛圍更加濃郁;培育出更多規模大、有影響力的產學研用項目;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和“制造業立市”戰略、“一基地三區”建設需求更加主動,成效更加明顯,更高質量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